生态环境部:中国已基本扭转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
毫无疑问,弄清楚大气活动异常的原因,以及冰川崩裂是格陵兰岛的正常支出还是由全球变暖或其他因素造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将有助于人们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行动。
潘家华介绍说,1990年到2007年,全球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15.4%,发达国家平均下降22%,发展中国家平均下降10.2%,美国下降27%,中国下降了49.2%。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中国还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吸收贮存工业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
中国的减排努力和减排承诺,已经超出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承担的义务。近年来,中国能效的提高速度,全球有目共睹。但从人均水平看,2007年中国只有4.6吨,比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高出76.9%,略高于全球平均4.4吨的水平,但不足美国的1/4,只有欧盟的1/2。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速度均快于发达国家。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中国应该承担的责任比较有限。
中国在总量上已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潘家华指出,从历史责任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起步晚,导致全球升温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由发达国家贡献的。这次NGO的联合行动是环保NGO组织联合起来的开始,过去的这几年,这些组织持续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不断更新污染地图的数据库。
从发布第一期报道到现在的第三期,这34家机构当中已经有10家机构具体地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较之于单个NGO的行动,NGO联盟之后的能力确实比单打独斗的NGO强,而且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很明显,列入名单的企业从最开始的对抗到现在的愿意对话,NGO的联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现在还得继续跟进,直到问题完全解决。各家机构都有各自的工作,都有各自的特色,一般大家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自然之友作为国内第一家环保组织,有很高的声望,在和企业的沟通过程中,自然之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靠的就是他们在业界的公信力。
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消除误解走向理解,共同推动问题解决,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虽然有些机构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道义上的支持,但这也很重要。
现在有290家的出现过环境问题的企业对他们的问题做出了解释和说明,并提出了整改的计划和行动。马军说,大家对某个问题一致认可,各自相互的信任,这样就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不然协调很困难。信任是合作前提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作为此次调研报告的发布方之一,实质参与了报告的调研。他们具有很强的调研能力。
马军希望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尽快有个完结篇,如果企业都开展污染治理,建立了环保体系,和NGO的互动走向机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出报告了。在具体的工作当中,经常面临来自企业的压力,而NGO共同行动就能增强NGO抵御压力的能力。马军所在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一直在做污染数据平台。较之于单个NGO的行动,NGO联盟之后的能力确实比单打独斗的NGO强,而且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
马军说,从去年开始,参与联盟的NGO从21家扩大到34家。在2007年21家环保组织发出绿色倡议的时候,马军认识到,不论是推动消费者进行绿色选择还是推动企业去管理供应商,都是很艰巨的任务。
马军表示,企业应该明白,企业资助NGO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免于社会监督,更重要的是,大家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增加了解和理解,目前企业对NGO的信任程度有限,双方的信任有限,NGO和企业之间有个增加信任的过程,那么NGO的出发点他们会更加的明了,我们的出发点是纯粹的环境的出发点。马军说,这些没有实质参与调研的机构更多地参与评价认可最后的报告审核,或者参与评价最后独立审计的结果,这个调研报告的认可过程和结果他们都是参与的。
马军说,但是,马军希望这种联盟形式不但能延续下去,而且能够进一步实质化,以推动企业承担他们的环境责任。这样一来,我们和企业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变成独立监督的一方,我们所做的工作不再是与企业不相关的公益项目,而是与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直接相关。目前,与这34家NGO开展合作的企业在逐渐增加,这推动了有污染记录的企业来做出解释和说明。当时,这21家环保组织收集到的、公开披露的污染超标排放企业已接近5000家,这些信息在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的网络上可以查询到。这29个企业中就有这样的企业,他们的私募基金会也资助过NGO,而他们出现在污染企业名单当中时,前期他们很不适应。环保组织同时倡议大型零售商和大型企业,主动加强供应链环境管理,争取形成绿色供应链,主动抵制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上的供货商。
在今年四月中旬的时候,这34家NGO共同发起了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中所涉及的29家IT品牌企业有:LG公司、苹果公司、索尼、诺基亚、惠普、英国电信、阿尔卡特、三星、东芝、海尔、爱立信、新加坡电信、IBM、佳能、松下,东芝等知名企业。
当然,34家NGO联合去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容易的,协调工作就有相当的难度。34家NGO将有污染的企业曝光之外,NGO还重视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开始发现问题后,企业表现比较急迫,一旦了解到有解决问题的途径,企业还是愿意平复下来,沿着流程去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消费者,NGO需要要有动员的能力,而一家机构很难做到去动员消费者,在企业的方面,很多企业不愿意面对供应商的环境问题,这就需要NGO共同努力。所有的环保NGO都参与一件事情,那就是当某一个企业的环境污染记录要从污染地图上去掉时,需要得到所有NGO的认可,企业的审核报告将发给每个机构,如果大家都没意见才能通过。
如此一来,有些企业就不太适应,包括一些曾经资助过NGO的企业,就更加不适应。我们34家环保组织走到一起的条件就是信任,这种信任是在长期的合作互动中形成的。在这34家环保NGO当中,大概有10家NGO实质参与了该报告的调研,其他的NGO只是给了此项调查道义上的支持,虽然只是道义的支持,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今后我们的联盟将迈向更为实质的合作《石油框架指令》建议稿的协商会仍在进行。
废物和自然资源:考虑建立欧盟废物实施机构报告显示,2009年的两个委员会报告表明,在欧盟的许多成员国内,废物法的实施和执行状况很差,特别是在废物框架指令、垃圾填埋场指令和垃圾装运规章上。一揽子方案包括:修改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ETS)报告的指令,将其范围扩大至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5%。
海洋渔业的过度开发仍然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约45%的欧洲存货超出生物安全限制等。但也有迹象表明,有些栖息地类型和物种如棕熊、狼和海狸,开始了恢复和重建。
委员会建议制定《生物杀灭剂规章》,可与化学品立法(REACH法规)配套。调查发现,只有17%的栖息地和物种在栖息地指令的保护下处于良好的保护状况。
报告提及,欧盟的第一个自然法则《鸟类指令》在扭转欧洲一些最受威胁鸟类的生存环境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这4个领域分别为气候变化、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环境与健康、废物和自然资源。今后几年将考验欧盟和全球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决策的可信性和效率。有效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需要在国际层面尽快采取措施。
报告披露,2/3的欧洲人认为水量和水质的问题非常严重。这项指令要求会员国必须定期检查农药施用设备,并禁止空中喷洒,并且开展了专业用户的培训计划。
据报告介绍,委员会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自然评估,包括216个栖息地类型约1182种物种。与方案同期通过的,还有两项作为其补充的立法,即新车的CO2减排立法。
目前,正在针对这一行为的的成本和效益进行研究,下一步的建议方案可能在2011年提出。在空气质量方面,欧洲理事会和议会也通过了新法,以减少加燃油站的有害气体排放。